電解質(英文:Electrolytes)是維持身體健康不可或缺的元素,究竟電解質不平衡是甚麼?電解質不足有甚麼症狀?補充電解質要喝什麼或吃哪些電解質食物?本文拆解電解質飲品好處?哪些飲品含有電解質及電解水等飲品什麼時候喝?
什麼是電解質?
電解質(英文:Electrolytes)是指在體內能夠帶電的礦物質離子,一種在身體裏會帶電的礦物質,就像電池一樣幫助身體運作。常見的電解質包括鈉(Na⁺,鹽的一種)、鉀(K⁺,香蕉裏有)、鈣(Ca²⁺,牛奶裏有)、鎂(Mg²⁺,菠菜裏有)、氯(Cl⁻,酸性飲料有)等。
鈉與鉀在體液調節、血壓控制與細胞膜電位維持中的核心角色,兩者共同維持心臟與神經系統的穩定性能1。鎂對肌肉和神經功能、心律穩定、骨骼健康,以及高血壓和偏頭痛具有重要影響2。
電解質對人體有什麼作用?
電解質主要有以下3大主要功能:
1. 維持水分平衡
電解質透過調節體液中的滲透壓,協助身體保留或排出水分,特別是鈉與鉀,對細胞內外的水分移動至關重要。讓水分留在身體裡,不會脫水,也不會水腫。反之,電解質不足會出現水腫情況。
2. 調節身體酸鹼值
讓身體環境維持在正常狀態,太酸或太鹼都不好。碳酸氫鹽與氫離子協助穩定血液的酸鹼值(pH),使其維持在7.35–7.45的正常範圍,避免造成酸中毒或鹼中毒。
3. 神經傳導與肌肉收縮
鈣、鈉、鉀與鎂參與神經訊號的傳導與肌肉收縮反應,讓我們可以正常活動、運動、走路,心臟也能穩定跳動。缺乏時容易出現抽筋或心律不整等現象。
什麼是電解質不平衡?
電解質不平衡(英文:Electrolyteimbalance)是指體內某種或多種電解質的濃度異常,無論是過高(hyper-)或過低(hypo-)均會對身體造成傷害。以下為電解質不平衡的常見原因:
- 劇烈運動或炎熱天氣,導致大量汗流出,會導致鈉、鉀與鎂的流失
- 腹瀉與嘔吐,會排出大量鉀與氯離子,嚴重的話會造成脫水
- 腎臟疾病,電解質無法正常排泄或調節
- 服用利尿劑與某些藥物,令大量尿液排出,會影響鈉、鉀的平衡
- 短時間內過度攝取水份,打亂體液濃度,有機會出現低血鈉症
電解質不足會有什麼症狀?
當電解質濃度過低(hypo-electrolytemia)時,身體會出現多種生理異常反應,就好像沒了電源一樣,以下為常見症狀及嚴重情況:
常見症狀
電解質濃度過低會出現電解質不足,身體會容易疲勞與無力,肌肉容易痙攣或抽筋,出現頭痛或頭暈,長期電解質不足會出現心跳不規則或心悸。
嚴重情況
電解質濃度極低,有機會出現嚴重情況如抽搐、神智混亂甚至昏迷,需要立即求醫。
<h1>電解質不平衡可以吃什麼食物?</h1>如果電解質不平衡可吃以下食物以補充相關的電解質:有什麼電解質飲品?
常見的電解質飲品包括椰子水、牛奶、運動飲料及電解水等。
市面上常見的電解質補充飲品,如運動飲料及電解水會特別添加電解質,主要是因為能快速補水並維持體液平衡。身體會因電解質的關係,令水份加速攝入血液之中,能在運動中或後維持體液平衡。
電解水等飲品會有副作用嗎?
電解水等飲品攝取過量會產生副作用,有機會導致血鉀或血鈉升高,危及心腎健康。
該什麼時候適合飲用電解質飲品?
進行高強度運動後,建議在運動後一小時後飲用高滲透壓運動飲品,如果進行長時間中等強度運動,例如長跑,馬拉松,可選擇中等滲透壓飲品(Isotonic drinks),並在運動期間飲用,維持運動表現與水分平衡。如出現大量嘔吐或腹瀉,可少量及多次補充電解水,協助恢復體液平衡。
不建議飲用電解質飲品的人
以下三類人士不建議飲用電解水等電解質飲品:
- 腎功能不全患者:對鉀與鈉代謝能力比較差
- 正在服用血壓藥物的人:某些藥物會與鉀產生交互作用,飲用電解水前應先與醫生確認。
- 糖尿病患者:電解質除有補水效果,也會引致糖分加速吸收,需慎選無糖或低糖配方。